广州市民刘先生的女朋友在深圳,每周刘先生都要坐地铁或公交到客运站,然后坐大巴到深圳,之后再转地铁或公交。路上等车、买票、换乘的时间加起来,一趟都要近4个小时。最近,一则消息让刘先生非常振奋: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提到,在新一轮轨道交通中,未来广州地铁可经东莞直达深圳。
穗莞深轨道联网是否可行呢?三地轨道交通部门均表示,规划中都预留了与周边城市轨道交通的接驳口,但何时能实现连通则尚无明确的时间表。
据分析,三地联网不仅能大大提高居民出行便捷性,票价也有可能大幅下降。专家表示,穗莞深轨道联网将迅速缩短沿线城市的时间距离,重构珠三角城镇群的产业竞合关系,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
焦点1
穗莞深轨道联网是否可行?
三地均预留轨道对接口
记者了解到,穗莞深轨道联网,实现无缝对接,在三市的轨道规划中均有考虑,但接驳口具体位置还不确定。
根据最近一次的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近期年为2020年,远期年为2040年),广州与东莞的对接通道有4条,分别为广深铁路、广莞城际、三号线过江通道及广深港客运专线。广州也曾初步考虑,地铁5号线预留东莞对接口。
东莞市轨道公司同样表示,做好与其他交通方式和城际轨道的无缝对接,是东莞城市轨道规划考虑的重点课题。根据规划,东莞的每一条轨道线路都预留了与广州、深圳或其他城际轨道交通延伸的条件。比如,1号线在麻涌西站预留延伸条件,延伸至黄埔客运港站,与广州5号线衔接,延长衔接段长约5公里,此外还有向西跨越珠江经黄埔客运港在夏园站与广州13号线、5号线换乘的方案;在黄江南站预留延伸至深圳条件,与深圳轨道交通6号线在光明新区站衔接,延长衔接段长约8公里。
深圳市轨道办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深圳已规划地铁6、11号线分别与东莞R1、R3号线对接。具体而言,深圳地铁6号线或将与东莞轨道R1线在深圳地铁荔林站衔接换乘。深圳地铁11号线则与东莞轨道R3号线规划在长安海悦花园站或长安步行街站预留换乘衔接。
除此之外,今年7月份公布的《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中间成果)还提到了深圳地铁13、16、4号线与东莞地铁的衔接方案。其中,深圳地铁13号线考虑与东莞轨道R2线,在深圳海上田园或东莞长安新区附近衔接;16号线将穿越东莞凤岗,内设站点3座;4号线则考虑在观澜预留向东莞轨道R4号线塘厦中心站的延伸条件。
不过穗莞深三地轨道部门均表示,目前这些对接口都只是初步设想,轨道线路还需要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复后才能最终确定。三地轨道交通何时能够真正连通尚无明确的时间表。
焦点2
出行方式是否会受到影响?
预计出行将更便捷票价会更低
穗莞深城市轨道联网,这将给三地百姓出行方式带来怎样的改变呢?交通专家表示,市民选择交通工具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便捷性,二是票价。目前,除掉普通火车,广州东站开往东莞、深圳的动车班次也很密,到深圳全程约要80分钟,票价在80—100元;到东莞石龙需40分钟,票价为55-60元。而广州南站也有到东莞虎门和深圳北站的高铁,时间更短,但票价更高。
从票价来看,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曾预测,“广州到东莞6元,深圳地铁最多8元,只要14元可直达深圳市中心。”不过交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个“白菜价”不大可能成为现实。
广州地铁线网票价按里程分段计价,24公里起步价是6元,之后是8公里一元。广深之间距离为150公里,最便宜都要6元+16元=22元。东莞R2线预测票价原则为0.35元/人·公里,以此来算广深票价约为52元。
除了票价可能会占据一定优势外,选择联网的城市轨道便捷性优势也将显现无遗。与出行坐大巴等方式相比,旅客可能不需要出站,就能完成换乘。另外,相对公路客运,地铁班次密、比较准点、安全顺畅,不会塞车,这些无疑会对乘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不过也有交通方面的业内人士表示,就出行速度而言,地铁可能并不占优。城市地铁一般站点很多,速度难免会慢下来。
焦点3
对区域经济有何影响?
将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穗莞深轨道交通实现连通后,对三地产业将起到怎么样的促进作用呢?
专家们表示,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可能会体现在房地产上。特别是东莞,相对广深来说,房地产一直处于价格洼地,轨道连通后必将对周边房地产等行业有巨大的影响力,更多的开发商也会被吸引进入沿线区域进行商业开发。但商业是否会有和佛山类似的阵痛则还不好预测。
轨道连通的巨大影响显然并非仅仅在于房地产业和商业。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博士分析认为,穗莞深三地轨道联网把区域之间分散的城市“网”成一个整体,强化了城市群之间的联系与分工,增强了城市之间的配套能力,将促使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不过也有专家对穗莞深地铁联网项目有不同看法。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表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量入为出,现在珠三角尤其广州的基础设施建设远不止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了。全世界很少有一个城市的地铁穿越到另一个城市的。“广州、深圳、东莞的交通方式已经很多,政府不要随随便便就投资大项目,特别是不要简单投在硬件的建设上,要更多投到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中去。”
南方日报记者 刘怀宇 胡良光 段思午 王宁 张西陆 邓翔 策划:谭亦芳 南小渭 吕冰冰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