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骑自行车在广州出行,目前并不是一件很安全的事情。
近日,“拜客·广州”因再次与广州市长陈建华一同骑车而名声大噪。负责人陈嘉俊表示,他们希望借此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自行车出行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自行车道设计和规划的力度,切实保障广州骑行者群体的出行安全。
同时,“拜客·广州”在微博上策划的“随手拍自行车出行障碍”活动,再次获得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记者根据活动官方微博上的讯息,挑选若干特点较为鲜明的出行障碍(俗称“黑点”),以骑行者的身份现场体验了一下。
自行车道日久失修
在第一个黑点——中山大道金碧世纪花园门口,记者便出师不利。此处的自行车道设在人行道上,因日久失修已经坑坑洼洼破烂不堪。由于之前下过雨,破损处积满雨水和黄泥。记者就是在通过水坑时,轮胎遭遇湿滑的黄泥抓地不牢,导致车子侧滑倒地,人竟然摔下车来。
除了地面坑坑洼洼有如地雷阵外,此段自行车道的尽头忽然断头,而断头处则是一堵齐大腿根高的矮墙,矮墙后面则是臭烘烘的河涌。车道右侧的几个水坑旁,树叶掩映下才发现一座可资通过的小桥。记者发现,此处夜间没有路灯直射,非常暗。提供这个黑点的网友“邹小鱼”则表示,如果夜晚骑车,搞不好就会撞上,甚至掉进河涌。
在中山大道的另一处黑点——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门口,自行车道在此变为狭窄的半米宽,两边都是护栏,且与人行道合并。骑行不到二十米,车道忽然变成狭窄的楼梯,而车道入口对此并未有任何提示,仅在反向入口处有一个地面提示。记者分析,如果夜骑的话,稍不留意就会一个倒栽葱冲下去;在白天,骑车者则不得不扛车下楼梯,若对面来人需得等候,对面若同样来一辆自行车,也许需后退出路口让位。
而在护栏的另一边,主干道则在此将陡坡推平,许多不愿在此自行车道上推车上下楼的骑行者,则弃自行车道选择主干道,与公交车、小轿车一起顺流而下。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骑车者逆行向上,一上一下相互呼啸交错,一时间险象环生。
无标识断头路让“拜客”无路可走
除了这些“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障碍外,一些缺乏诚意的设计也让“拜客”感觉“不爽”。在广州购书中心门口,由于屡次改道,原来由地面人行道横跨体育东路的方式,变成从地下通道行进。而地下通道口则赫然张贴着“自行车禁入”的标志,自行车道的白线也在原为人行横道入口的钢铁护栏处戛然而止地断头了。此处缺乏指引标识,骑行者不知从何处可以跨过马路。记者观察发现,若想在此处横过马路,必须沿着护栏向前走很久,才能找到横过马路的斑马线。
这样的无标识断头路,在东濠涌绿道也存在,骑行者到此不得不绕行许久才能过马路。在此条绿道上,一些路段的自行车道甚至被划在由石子铺成的健康路上,骑行者到此不得不颠颠簸簸的与做足底按摩的老年人结伴而行。
30厘米宽车道让骑行者险象环生
缺乏诚意也罢,一些明显“无厘头”的设计让“拜客”苦笑不已,“你见过不足半米宽的自行车道么?”网友晒出江南西、宝业路、滨江东路等多条自行车道忽然收窄、仅容得下两三个自行车胎的图片。
在华侨新村的团结路附近,记者居然也找到了这样一条“无厘头”的自行车道。用尺子衡量可得,车道的宽度仅有30厘米,车技异常高超者才能在这么窄的车道中保持平衡。
另有一些车道的设计却让骑行者身陷险境。在水荫路段,自行车道居然划在主干道的中间,其左边是机动车道,右边是公交车道。如按道行驶,骑行者肯定会成为夹在小车和大车中间的“三明治”。在宝岗大道同福路口至宝兴路口,自行车道在此被机动车临时停车位所占用,仅在靠近主干道一侧让出约0.5米的宽度允许通行,骑行者到此不得不在车缝中艰难向前。
两大障碍:机动车野蛮占道和设计不合理
“拜客·广州”的志愿者对活动开展一年以来微博网友提供的图片和“黑点”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机动车在自行车道上野蛮停车和自行车道设计不合理,已成为困扰广州骑行者的两大障碍。
统计数据显示,网友贡献的广州全市自行车出行障碍“黑点”共计312个,其中机动车道占据自行车道野蛮停车的案例共有168宗,占总数一半以上;车道设计不合理,如断头多、危险永久性物体占道多、车道狭窄等案例占115宗;自行车道因日久失修而造成的路面大面积破损共7宗。
同时,“拜客·广州”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有45.7%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广州自行车道狭窄,缺乏安全维护措施;而有47.39%的受访者认为,广州路面交通复杂,骑自行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另接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机动车占道让他们“无路可走”。
■建议
政府应重视自行车出行难问题
陈嘉俊认为,随着广州城市面积不断膨胀,市民出行距离也越来越远。虽然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自行车并不适用于远途使用,但如能够把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接驳工具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目前,在BRT沿线已经有不少市民使用自行车从居住小区骑车到地铁站、BRT站点,换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广州自行车道的规划和建设缺少考虑骑行群体的实际需要;道路的划分随意,缺乏标准和指引。对于私家车占道等违法现象一直少有人过问,也很少得到执法制止。”陈嘉俊认为,广州市对于自行车出行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他同时透露,此次与市长骑行,最初的线路设计是邀请市长体验上班族如何在主干道骑行的,不过后来还是放弃了这个方案。
陈嘉俊希望市政府继续鼓励市民选择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的接驳工具,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停车点、租还车点,让市民方便地在各种交通工具之间换乘。
他同时建议,政府应重视对自行车道的规划和设计,市政规划部门应在不同城区、道路环境下选择适当的标准建设非机动车道;同时,在修建自行车道时应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隔离设施(绿化带或防护栏),把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人行道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