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特区报
免费政策难以为继,租车收费可能成为趋势
上个周末,龙岗中心城片区两个路口,两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开始悄然施工。据了解,继去年大运会前投入400辆公共自行车后,今年龙岗区确定扩大公共自行车覆盖范围,在未来3个月内,龙岗中心城区将新增15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投放3000-5000辆自行车。
而在本月上旬蛇口片区公交都市示范区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上,深圳市交委负责人表示,蛇口公共自行车项目将继续扩容,自行车数量将从现在的350辆增加至4000-5000辆。
去年底,盐田区一次性投入3000辆公共自行车,并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刷深圳通卡租车。种种迹象表明,深圳的公共自行车项目正在开始提速。
公共自行车需求旺盛
蛇口是深圳最先引进公共自行车的区域。2010年9月,蛇口公共自行车系统正式启动,首期投放365辆自行车,开设16个网点,“公共自行车”概念也由此走进深圳。几个月后,办理租借卡的人数已超过3000人,尤其是去年6月份地铁二期开通后,365辆车更是远远解决不了需求。据蛇口工业区负责该项目的严庆介绍,今年6月,蛇口又在4个地铁站新增了4个服务点,增加投放100辆自行车,但还是供不应求。
而龙岗在去年大运会前投放的400辆自行车,也受到了市民热捧。大运会结束后,其中几个服务点每天的自行车租借都上百次,原本计划在大运会结束后即结束的这个项目,一直持续下来,而且不断有市民反映,希望自行车服务点能扩大范围,在地铁沿线和中心城区都能租到公共自行车。
而盐田区公共自行车去年底上马以来,现在全区已有公共自行车租车点145个、公共自行车数量达到5000辆。盐田区公共自行车运营经理海显涛告诉记者,这些车每天借还次数达到8万多次,每辆车平均每天使用率达10-13次,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3-5次的频率。
龙岗计划1小时收费5毛
目前国内的公共自行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完全政府出资模式,二是政府主导、企业投资模式。
据了解,目前盐田区公共自行车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即政府投资购买设备,并成立专门的运营管理公司来进行日常维护和运营,1小时内骑行免费。
而龙岗公共自行车可能实行第二种模式。龙岗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徐远利告诉记者,龙岗区公共自行车计划由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负责投资运营,政府不投一分钱,而是在网点广告资源开发和土地租赁给予一定的政策,让企业通过广告资源的经营来抵充设备投入和运营成本。由于初期投资额较大,同时,为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龙岗公共自行车计划实行1小时0.5元的收费标准:“这个价格比公交车票价低,对于真正需要自行车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人来说,应该也是能接受的。”
相关部门正研究收费模式
据了解,蛇口465辆公共自行车是由上海永久自行车公司与蛇口工业区合作建设,上海永久自行车公司无偿投入设备,蛇口工业区提供场地,一直实行1小时内免费政策。该项目营运负责人黄炎告诉记者,这些车辆设备投入加上运营费用已经是400多万元,而收入才数千元:“如果继续免费下去,很难持续发展。”上海永久自行车公司新兴事业部副总经理丁会杰告诉记者,由于蛇口片区自行车需求量很大,他们正在计划将片区公共自行车扩容到2000辆以上,但不再免费:“如果1小时内收取0.5元,假定每辆车每天有3次使用率,就可以产生1.5元的收益,一年能有400元,每年的运营成本基本可以收回。”
与此同时,盐田的公共自行车免费政策也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有交通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共自行车设备使用时限最多5年,政府投资数千万元买的设备,5年后又将继续投资购置。同时,这期间产生的维护、运营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其次,由于基本免费,很多骑车者不爱护车辆,盐田运营经理海显涛就表示,盐田的车辆现在很多都被人为损坏,他去制止时,很多人的答复是:“反正车子免费。”
上海闵行区近2万辆公共自行车是国内做得比较成功的项目,过去也是实行1小时免费。丁会杰告诉记者,其首个5年合同期即将到期,现在马上要启动收费方案,以减轻财政负担。
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上,深圳市交委提出今年将研究出台全市统一的公共自行车发展政策。今后深圳究竟采取哪种模式,是全部由政府来投资兴建,还是交给企业实行一定的收费服务,市交委公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各部门还没达成共识,将对现行几种模式比较考量后再研究确定。(深圳特区报记者 潘未末)
相关报道
自行车道不畅 骑行多有不便
市交委等部门加快推行 “轨道+自行车”的出行方式,计划今年新建100公里以上自行车专用道。本报记者在福田、盐田和南山人口密集路段实地体验发现,我市多数路段没有自行车专用道,已建成的自行车专用道则存在断头、违停车辆占道现象。在人行道狭窄路段,市民只得在机动车道上骑行,存在安全隐患。
福田: 自行车专用道断断续续
昨日下午,记者骑自行车从梅林一村出发,沿梅林路、北环大道、新洲路、红荔路和益田路,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到达市民中心。一路上除了北环大道和红荔路有自行车专用道外,其他路段均没有设置自行车道,自行车道断断续续给市民骑行带来不便。另外,北环大道上虽然规划了自行车道,但是违停小汽车和大货车将专用道阻断,市民只能在人行道、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之间不断变换路线。
记者遇到二三十名骑自行车的市民。家住梅林一村的小林告诉记者:“新洲路辅道上的人行道有四五米宽,可划分为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把北环大道和红荔路上的自行车专用道连接起来,实现人车分流。”
蛇口: 自行车与行人共用道只有1米宽
蛇口片区在全市最早推行公共自行车项目。记者昨日骑自行车从地铁水湾站到兰溪谷社区发现,蛇口片区次干道太子路和工业三路上未规划人自行车专用道,市民只能在人行道或者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
太子路是从水湾地铁站到兰溪谷的必经路段,人行道上竖有标识,表明自行车可以通行。从太子路转到工业三路后,记者发现自行车与行人共用的道路宽不足一米,市民干脆把车骑到机动车道上,与小汽车、大货车并行。住在兰溪谷社区的韦先生告诉记者:“工业三路没有自行车专用道,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不安全,经常会出现擦碰情况。”
盐田: 树木稀少市民骑车太晒
记者从盐田区政府骑往中英街,发现沿途的海山路、深盐路都规划了自行车道,骑自行车出行的市民特别多,不少游客也乐意租辆自行车去看海。
但有居民反映路边树木稀少、骑车实在太晒。记者骑车上路后很快感觉到了这一点,深盐路自行车道边的行道树枝叶稀疏,实在难堪遮阳重任,下午四点钟时,太阳还是晒得让人抬不起头。相较之下,沙深路的树荫明显“给力”得多,骑行时还有一丝凉快的感觉。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兴东 实习生 卢彩萍 李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