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租车行业的“茶水费”问题几乎成为了业内的潜规则,然而更让人哗然的是“茶水费”不过是出租车行业各类矛盾的冰山一角,在全国各地的出租车行业均有出现。
广州的哥爆料称入行开车需先交2万"茶水费"
油价上调,物价飞涨,的哥也开始忍不住埋怨生意不好做。可是,对于有些想进入行业开车的司机来说,除了正规的程序,想承包到一辆出租车,都要交个2万元-3万元不等的“茶水费”。12日,有司机向羊城晚报记者报料称,“茶水费”的行业潜规则让司机压力很大。
2万茶水费才取得资格
老王是广州市龙的出租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员工。从2000年开始他就进入龙的工作,至今已经11年。他称自己“每车每月的份子钱为12300元”,他自己开的那辆车,当时就是请车队经理去喝茶,顺便塞了2万块钱的红包拿到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茶水费呢?根据老王介绍,按照一般程序,如果一个人想去出租车公司开车,必须有驾照,然后去交委的一个考试中心考试,取得从事出租车行业的资格证,然后去出租车公司应聘。如果公司决定应聘你,但并不一定马上能有空余的车辆给到司机,因此司机只能在那里排队挂号。这个时候,就需要茶水费来显神通了。“一般来说,我们会请车队经理出来喝喝茶,洗洗脚,然后私下塞个红包。给了红包以后,没多久就会有电话通知你,有车开了。”这个红包,就是所谓的茶水费。由于是私下收受,也没有任何证据留存。
茶水费主要存在于拿新车前。在员村加气站,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龙的出租车公司司机刚刚拿到资格1个多月,他的茶水费是1万元,给了车队经理。这已经成为了行业通用的潜规则。
给茶水费还得认熟人
不是所有的司机都给茶水费。老张的车是在2006年买断了8年的经营权,他每个月只需要交2500元的管理费,其他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他白天自己开车,晚上就请一个夜班司机,“承包费是一个晚上交200元。”
而对于司机小齐来说,他就属于最不幸运那一种类。刚入行,到公司应聘排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只能受雇于一些买断8年经营权的司机,他跑白班,每天交250元。“如果有机会,我也想交点茶水费,拿辆车自己来开,稳定一点。”他告诉记者,像他这样新入行的,没有熟人介绍,也没“渠道”给茶水费。
“茶水费”秘密:牌照垄断使出租车公司暴利经营
“茶水费”的秘密
一辆车每年赚10万,牌照垄断使出租车公司暴利经营
在广州出租车行业存在了多年的“茶水费”,近日被一名出租车司机老王实名举报到广州市交委,由此才大白于天下。
然而,老王几乎单兵作战,没有第二个出租车司机敢站出来公开抵制茶水费。“茶水费一直存在,业内都知道,但钱是交给车队队长的,如果站出来说了,轻则丢了工作,重则遭到报复。”广州一家出租车公司的司机李凯(化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事实上,“茶水费”不过是出租车行业各类矛盾的冰山一角,也非广州特有。在以特许经营模式为主的国内出租车行业,牌照垄断使得出租车公司与司机之间的利益天平长久失衡。
“茶水费”成潜规则?
“现在交茶水费已经很隐秘了。”李凯说,比如你想承包辆车,并确保能拿到车,就要把具有名额分配权力的车队队长或其他人约出来喝茶,他绝不会开口提茶水费的,但司机们都明白,而且每个公司都是有标价的,把钱给他,他也不拍胸口能拿到车,但交了钱,这个事情就有着落了。
李凯说,他承包到这辆车,当初就是在同乡的带领下交了1万元的茶水费,他所在的公司茶水费还不是很多,到目前为止他只听说少数国有出租车公司没有茶水费一说,其他公司都有。他透露,广州一家出租车公司的“茶水费”甚至高达3万元。
据了解,目前广州有三家国有出租车集团:白云集团、广州交通集团和广骏集团,另外即为天湖统一、穗盟两大民营出租车集团及一干小出租车公司。
广骏一名出租车司机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公司一直只招广州本地人,所以竞争并不激烈,曾经听说业内有“茶水费”之说,但在广骏还没有听说过。
本报记者整理发现,“茶水费”并非每年都有,当出租车生意低迷时,“茶水费”也就随着削减,1998年底至2007年10月,广州市一直未投放新的出租车运力,2007年底,广州决定新增700辆出租车运力,2008年又新增1100辆出租车运力。
而2008年恰逢金融危机,客源减少使得出租车生意锐减,新投入的1800辆运力出现大范围限制,当时,出租车公司甚至重金奖励介绍人。现如今,市场重新走向繁荣,出租车经营权又产生了惊人的溢出价值,“茶水费”一路高涨。
出租车公司一本万利
李凯告诉本报记者,“茶水费”不过是个开始,一次性交齐换来饭碗,真正开始运营时,面对的才是巨大的费用支出的开始。
李凯给记者算了笔账:在没有拿到车之前,茶水费1万元、合同保障金1万元,拿到车之后,一辆车每月“份子钱”(承包费)近万元,广州出租车使用液化石油气(LPG),目前每升4.5元,一个月下来气费接近6000元,再加上发票钱、清洗费等,社保还要自己出,每月起码要支出7000元。
李凯开白班,12个小时收入500多元,他的对班开晚上,大概是400元,一天两个人收入900多元,每月27000元。减去份子钱、气费等相关费用,扣掉个税,每个人拿到手的也就4000多元。这还是在车没有出事、人没有生病,一天24小时在岗的情况下的收入。
“我们最怕车出事,比如车被划到,就要拿去修理,修个一两天,修理费不说,两天的份子钱就白交了。”他说。
相比之下,出租车公司的收入又如何?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蔡立辉长期关注出租车行业,他也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出租车公司购买一辆车大概10万元,5年报废,如果按照每辆车每个月1万元的承包费来算,5年内该车贡献的承包费60万,扣除购车成本,结余50万。
“一辆车每年赚了10万,扣掉每月的运营成本,出租车公司是绝对的暴利经营。” 蔡立辉说。
此外,作为出租车公司最核心的资源——牌照,近年来随着分配方式的改变,获得成本剧降。之前广州市对于投放出租车采用的竞价招标、有偿使用的方式,2007年新投放的700辆出租车首次采用以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为主要竞标内容的招投标方式,中标人可以无偿使用。2008年1100辆车的分配办法与2007年相同。
去年初,深圳市政府也表示正就“限定最高价格的有偿使用方式”代替拍卖车牌进行深入研究。2007年的深圳出租车牌照拍卖中,价格从起拍价15万元一路飙升,最后以54.25万元成交。
自由职业缘何变雇工
近年来,出租车行业罢运事情时有发生。北京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的统计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8月份间,中国出租车业平均每个月要发生约1.2起事件。
出租车司机为何要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
蔡立辉认为,出租车行业与律师行业很相似,本应属于自由职业者,采取公司制的初衷是便于政府管理司机,如今却成为矛盾激发点。
有专家认为,在出租车行业,公司与司机的风险—收益分布格局颠倒过来了,公司旱涝保收,每月向司机收取高额承包费,而更多的经营风险实际上由司机承担。
蔡立辉认为现在应该重新界定出租车行业中政府、公司和个人三者关系,政府直接发放牌照给司机,再组建交通部门指导之下的公益类公司,将司机挂靠在公益类公司之下,每个月,司机只需要缴纳百元的费用用于公司的日常运营,公司则代表政府对司机进行日常管理、监督和绩效考核等。
北京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由晨立则认为,这个行业的问题根源是出在对出租车行业的数量管制上,无论是“茶水费”、高额承包费还是出租车公司的暴利经营,都是由数量管制带来的供需不对等,政府应该放开数量管制、价格管制,使得行业利润回归正常水平。
蔡立辉并不认同其观点,“数量、价格当然不能完全放开,政府还是要有一定把控,否则这个行业肯定更乱。”
老王对于“茶水费”的实名举报,确实震动业内,广州不少出租车司机对本报记者表示,老王未来的处境可能会较艰难,毕竟公司拥有出租车经营权,可以随时收回。
作为广州出租车行业的主管部门,广州市交委客运交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实,从今年初就从有关渠道听到个别出租车企业存在管理人员向司机收取“茶水费”问题的反映,为此,已经采取多项措施整治和严查。
而“阳光招聘”就是措施之一,上述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阳光招聘目前还是试点阶段,仅在天湖统一尝试过一次,主要是通过电脑摇号的形式选聘司机,在试点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待条件成熟后在全行业推广。
出租车行业垄断黑幕何日有真相
舆论对广州出租车行业乱象的诟病,几乎称得上旷日持久了,从“燃油附加费”到“茶水费”,乃至于关于“出租车公司是否暴利经营”的争议,公众见证了这个行业的离奇、诡异和荒诞。
所有的争议看起来,几乎都宿命般归于无头公案。燃油附加费一临时就5年之久,有关部门言之凿凿的承诺不仅没能如期兑现,反而离奇地涨至2元。在舆论倒逼之下,有关部门称今年上半年将召开听证会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却频频传出出租车起步价将涨至10元的消息。
在官方的表述中,涨价的理由无非是油价上涨的压力。这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但主管部门的行政逻辑却受到了舆论的质疑:在未对出租车公司经营成本进行核算的前提下,为何每次的出租车经营压力都毫无例外地转嫁给司机和市民?行政主管部门屡屡为出租车行业垄断利益张目,舆论甚至怀疑行政部门才是出租车垄断利益的真正推手。
恰恰就在此时,媒体爆出有出租车公司收取司机“茶水费”的丑闻。就业困境以及垄断机制剥夺了司机的任何议价能力,“茶水费”丑闻让公众更真切地感知到出租车司机生存的困境。舆论对“茶水费”的激烈反应,不仅出于道义上的同情。“茶水费”还勾起了市民的痛苦记忆,因为这多多少少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出租车垄断机制的受害者,因此能对出租车司机的遭遇感同身受。舆论对“出租车暴利经营”的质疑,也就顺理成章了。遗憾的是,这个关键性问题,恐怕要在各方的静寂中慢慢淡出公共领域,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关于收费问题、是否乱收费等的纠缠。
广州市交委公布了的士承包费收费明细,方便的士司机判别是否遭遇公司乱收费。这不免让人哑然失笑。出租车司机对明显违法的“茶水费”都无能为力,就算他们能“判别”出公司的收费是乱收费又如何?
也就是说,有关“出租车公司是否暴利经营”的争议,以及对出租车公司垄断利益格局的质疑等公共议题正有意无意地被回避。尽管有论者此前指出,在的士司机权利意识日渐高涨,且已积累了相当的博弈技巧和经验的情况下,的士垄断机制存在的社会风险亟须进行重估。但现在看起来,行政主管部门触动这个垄断机制的意愿几乎为零。要撼动出租车垄断利益格局,目前还没有往良性趋势发展的迹象。
市交委:出租车行业实行阳光招聘杜绝"茶水费"
“茶水费”事件调查
昨天,广州市交通部门正面回应出租车行业的茶水费问题。他们表示,为杜绝该问题,他们计划在广州出租车行业实行“阳光招聘”。
交通部门:茶水费早已有
“早在今年初,市交通主管部门也从有关渠道听到个别出租车企业存在管理人员向司机收取‘茶水费’问题的反映。”昨天,广州市交通部门专门召集媒体,对茶水费事件进行通报。
据他们分析,“茶水费”问题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广州出租车行业“求大于供”,少数司机为了尽快拿到车,通过熟人、老乡等各种关系,采取送“茶水费”的方式而不通过排队轮候而获得车辆承包。二是少数企业管理人员受利益驱使,采取不正当手段向司机提供车辆承包。
据介绍,对于茶水费问题,近期市交通部门已经对90名司机进行调查了解,但是没有一个司机表明自己“陷入”过茶水费事件,但表示听过说。截至目前尚未收到实名举报及掌握确凿证据。
候选司机公开摇号
广州市交委客管处副组长黄迎进表示,为从根源上杜绝少数企业管理人员在聘用司机过程中违法收取“茶水费”的行为,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努力。
据介绍,出租车行业将实行“阳光招聘”,具体流程是:
一、企业有车辆更新等需要招聘驾驶员的,提前将相关信息和聘用司机的条件在出租车协会网站上对外公开;
二、接受符合条件的司机自愿报名;
三、企业按照备选驾驶员和所需聘用驾驶员人数不低于一定比例的要求选择相应数量候选司机;
四、候选司机通过出租车协会网站公开摇号;
五、摇号结果经协会审查确认后产生最终聘用驾驶员;
六、行业主管部门予以认可并办理服务资格证,同时对招聘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蒋悦飞、李妍、郭晓昊)
铲除“茶水费”摇号招的哥 效果尚需观察
“由于目前我市餐饮行业经营环境良好,服务员收入合理,造成餐饮招聘市场求大于供。少数服务员为了避免排队轮候,采取送‘茶水费’的方式贿赂餐馆老板,以求尽快上岗。”听到这样的消息,大凡正常人必定是跟我一样,认为这纯属胡扯。道理很简单,各档次的餐馆、酒楼、大排档多如牛毛,自主经营自由竞争的餐饮市场,基本不存在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即便真有供需失衡,也有市场杠杆薪酬浮动机制自动调节。也就是说,餐饮管理者收服务员“茶水费”的情况纯属笑话,只有几十年前食堂也是国营的计划经济时代真有过。
然而,将上述“餐饮行业”改成“出租车行业”,“服务员”替换成“司机”,虽然依然难以摆脱胡扯和笑话的嫌疑,但事情已经由虚拟变成现实了,这就是有关出租车行业“茶水费”治理新闻中的原话一段。广州市客管处和行业协会出台“考评规范”“聘用公约”等举措,再策动出租车公司分别于5月25日和6月2日两次“摇号”招聘司机。同时自称这是创新管理举措,大受应聘者欢迎,并“从源头上铲除了‘茶水费’滋生的土壤”。(见6月3日《广州日报》)
职能部门直面“茶水费”的怪象和乱象,积极行动起来出马治理,自然值得鼓励,公众当然也乐观其成。但是,我觉得其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特别是在宣传和公关方面,也有必要予以提醒和建言。
首先,要避免表达上的自相矛盾,才可消除忽悠的嫌疑,充分展示诚意。比如,既然明明存在“茶水费”的违规违法现象,出租车司机因人太累、收入不高叫苦连天之声时有所闻。就不要再说“目前我市出租行业经营环境良好,出租车司机收入合理”这样的话。
其次,切忌无视现实、回避关键问题、把话说得太满太绝,不能让人信服。请扪心自问,敢于说出“从源头上铲除了‘茶水费’滋生的土壤”这样的话,是不是有一点大言不惭?其实“茶水费”丑闻曝光时,就已有“达人”点中了“茶水费”命门:“由于行政权力的干预,出租车市场的准入门槛定得非常高,如严格限制出租车数量,必须要通过竞投付出高额资金获得经营权等,使一般劳动者难以自己的少量资本进入的士市场。”并且正确指出,进一步开放出租车经营权,才是根除“茶水费”这种行业腐败之道。
换言之,与管理部门和协会声称不同,我认为“摇号”只是治末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我至少有一个依据:有关部门疑似并没有清除掉那些收“茶水费”的肮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