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是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现代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功能,也是一个城市对外的“流动名片”,在满足市民多元化出行方式、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树立城市文明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重要;而出租车驾驶员作为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文明使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刻反映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明程度。
新业态崛起与行业服务升级的必然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网约出租车行业发展也日趋激烈,网约车运力和从业人员大幅增加,行业竞争压力大,行业及驾驶员群体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广东省网约车从业人员群体超过100万人,聚集的网约车司机群体来源广泛、流动性强,联系面广,是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好这个群体,将这个群体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共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已成为城市治理和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广东省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指导下,各地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积极发动当地出租车企业等社会力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优势,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出租车综合服务区,切实强化新业态从业人员的权益服务保障。
3月27日,汕头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文明办、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举办“两新助力、植树添绿”活动暨2025年出租车综合服务区启动仪式.
出租车综合服务区司机休息室,配套休息、喝水、按摩椅等设施,同时开辟了安全出行视频教育、党员司机学习角。
从“基础保障”到“精准服务”:资源统筹与模式创新
出租车驾驶员因职业特性长期面临“饮水难、如厕难、休息难、吃饭难”等现实问题,这不仅影响从业者的工作体验,也制约了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些痛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行业调研,网约车驾驶员反映对服务区充电需求占68.75%,对服务区餐饮需求占67.5%,对应急救援需求占57.5%。对此,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企业深入研究,以“服务跟着需求走”为理念,2025年4月建设的东泓出租车综合服务区选址在重要枢纽站周边黄金点位,科学布设设置暖心餐饮、清洁卫浴、休憩充电三大基础模块,并延伸车辆清洗、应急救援、咨询服务等N项增值服务,并结合新业态行业特点推出“阵地+服务区”模式,通过设立党群服务点、开辟新业态“红心林”、设点爱心送考调度点等载体,推动行业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实践表明,出租车综合服务区不仅是党组织在基层布设的思想阵地,还是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实体平台,更是推进覆盖全行业服务网络的起点。
从“短期试点”到“长效运营”: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应对
各地服务区建设如火如荼,但实际驾驶员群体并不像想象中那般欢喜舒心,89.38%的驾驶员群体反映并不熟悉功能及配套情况,76.25%的驾驶员群体反映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另外也提出新的问题:这个出租车服务区谁来管理?可以反映什么诉求?服务费用是不是很高呢?这些问题凸显出运营中管理主体模糊、市场化与公益性失衡、服务对象不清晰等问题。对此,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坚持在政府引导、市场参与、从业人员监督的协同治理框架下,推进出租车综合服务区建设。运营主体方面,在交通运输行业党委统一领导下,由运营企业组织开展运营,在保持公益属性基础上,探索部分功能市场化开发;诉求反馈方面,在服务区运营中精准对标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建立健全“网约车驾驶员诉求建议收集、办理流程”,明确各类诉求的处理流程及办法,形成“服务倒逼管理、管理反哺服务”的良性循环;服务供给方面,休息、洗浴、咨询等均免费提供,用餐、充电、洗车等按照较低市场价格,2025年4月以来,东泓出租车综合服务区接收从业咨询300人次,日均服务超200人次。
从“单打独斗”到“党建引领”:新业态党建有机融合
成立市交通运输行业党委,聚焦网约车驾驶员组织性弱、社会治理参与度受限等特点,积极发挥交通运输行业党委党建引领作用,在管理上求创新、在服务上寻突破,让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以出租车综合服务区为载体,改善从业人员工作条件、加强权益保障、促进行业规范健康稳定发展,让新业态党组织从“无”到“有”,党员司机从“散”到“聚”,在运营过程中做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做文明城市的“宣传者”。党建引领新业态发展,以强服务、听民意、干实事为主线,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生活和基层治理,指导企业整合现有党员力量,在服务区打造“党员学习墙”,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三亮三比”活动,让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在忙碌的工作中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与关怀。在重要节假日和特殊节点,依托出租车综合服务区设立临时调度点,2025年高考期间共组织78辆专车组成“爱心送考”车队,接送考生318人次;完成大型展会服务保障20场次,累计服务45000人次,出租车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全面提升。试点启动“畅行心声”座谈会,党员亮身份做表率,驾驶员代表们围绕节假日服务优化、夜间保障等提出诉求建议,共同为出租车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建言献策,不断增强驾驶员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行业服务”到“社会协同”:未来发展的三个关键路径
1.精准定位,构建共治机制。明确新就业群体为服务核心,建立“政府指导监管+企业建设管养+驾驶员监督反哺”的三维治理模式,确保服务不偏离初衷,形成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强大合力。探索“基础服务+增值服务”的双轨制运营,基础服务如休息、饮水、餐饮、充电等保持公益性,增值服务如车辆保养、车辆维护、职业培训等可适当市场化,同时开发服务区广告位、数据服务等衍生价值,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2.党建引领,打造服务闭环。强化党组织在服务区中的纽带作用,打造“群众需求-党建响应-服务落地”的闭环链条,形成可复制的“党建+行业服务”融合模式。例如,推动政务党务服务站、劳动权益咨询等入驻服务区,打造“一站式”服务;推进党建与行业服务相融合,建立交通运输行业党委诉求处理机制,实现从“被动投诉”到“主动接收”、“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3.跨界融合,推动普惠共享。突破行业壁垒,探索“1+N”综合服务模式,一是空间共享:与公交首末站场、公路服务区、村镇党建站点、驿站等合作,设立临时服务点和特殊通道,错峰共享社会资源;二是功能叠加:引入“+政务”“+人社”等模块,满足就业指导、组织指引、法律咨询等延伸需求;三是市场赋能:设置公益性展位,兼顾商业可持续与社会效益。社会协同共建一个基础+N个赋能的“1+N”模式出租车综合服务区,实现从“基础服务”到“多元服务”的升级,推动服务区从“点上出彩”到“面上开花”。
来源:汕头市汕运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郑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