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飞架连东西 公交穿梭串湾区
深中跨市公交开通一周年,服务量突破280万人次,为湾区经济注入新动能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指引下,中山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号召,以深中跨市公交为纽带,谱写了一曲区域协同发展的动人乐章。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之际,中山与深圳两地交通运输部门携手开通深中跨市公交专线,开创了珠江口东西两岸公交一体化的新局面。中山公交集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谋划、科学布局,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运营管理,成功打造了这条跨越珠江口的公交线路。
一年来,深中跨市公交专线日均发班已发展至约300车次,累计运送旅客约280万人次,推出了惠民月票活动、公交文创产品、中信联名银行卡、中国移动“省钱小福券”、紫马岭动物园双礼优惠活动等创新服务,通过乘车优惠、派送福利等方式,吸引更多市民选择乘坐深中跨市公交,创新构建交通生态圈。
一年来,深中跨市公交专线日均发班已发展至约300车次,累计运送旅客约280万人次。
深中跨市公交的成功实践,不仅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骨干网络,更成为践行交通强国战略、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鲜活案例,为新时代跨区域公交协同发展提供了“中山方案”。
数据跃动脉络:
280万客流重塑湾区通勤新格局?
清晨6:20,珠江口的海雾还未散尽,深中通道上仍亮着一串流动的灯光。深中跨市公交“中山国际人才港至深圳前海湾地铁站”车辆准时驶出站台,车厢里坐着挎着电脑包的工程师、拎着早餐盒的年轻白领,车窗外的朝阳正将跨海大桥的斜拉索染成金色。
与此同时,前海湾公交枢纽的电子屏闪烁着“中山方向”的班次信息,穿职业装的李女士熟练地刷着月票卡登上T01A线,她每周都会乘坐这趟公交去中山总部开会。站台上,深中两地的人们在此交汇,咖啡与肠粉的香气奇妙融合,新一天的“双城生活”就这样在路上伴着海浪的节拍苏醒了。
深中跨市公交如一条跃动的血脉,以?日均约7700人次?的稳定脉搏、?单日峰值1.7万人次?的澎湃节律,重新定义珠江口东西岸的时空尺度。截至2025年6月30日,深中跨市公交双边累计发班10万车次,发送旅客280万人次。其中,“中山博览中心—前海湾地铁站”累计发班7万车次,发送旅客211万人次;“中山国际人才港—前海湾地铁站”累计发班2.7万车次,发送旅客55万人次;“火炬会展中心东门—前海湾地铁站”累计发班0.3万车次,发送旅客14万人次。
数据背后是深远的民生跃升——中山公交集团与深圳巴士集团于去年10月推出的月票优惠政策(10次9折/16次8折)。截至当前,累计售出约1.1万张,让通勤群体享受低成本跨城生活。更深远的是经济脉络的重塑:随着“中山国际人才港至深圳前海湾地铁站”专线的开通,便捷的通勤条件让马鞍岛上的“中漂”群体正持续扩大,周一、周五的客流呈现出明显的“潮汐式”特征。
“公交+文旅”穿珠链:
跨海专线织就湾区人文纽带?
当深中跨市公交驶过浩瀚的伶仃洋,它串联的不只是两座城市,更是一条熠熠生辉的文旅珠链。
今年“五一”假期,深中跨市公交载着满车雀跃的乘客抵达博览中心枢纽站后,人群如溪流般汇入3条文旅公交专线:香樟公园生态旅游线,载着亲子家庭驶向桂南森林氧吧,孩童的笑声惊起白鹭;孙中山故里乡村旅游线,穿梭于翠亨村青砖巷道,白发老者轻抚百年民宅建筑;悦享中山休闲观光线悠然巡游,年轻游客举着奶茶打卡兴中广场霓虹,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折射着好奇的目光,与城市的现代光影交织成趣。此外,深中红色旅游定制专线更成为流动的史册,“寻迹春天的故事”主题车厢里,改革开放的壮阔画卷随跨海大桥的延伸徐徐展开。公交文旅专线,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人文气息的“传送带”。
孙中山故里乡村旅游线。
当文旅专线还在持续发酵热度时,中山公交集团已敏锐捕捉到文创市场的潜力,将这股“流动的人文热度”转化为更具象的文化载体。5月底,中山公交集团与紫马岭动物园联合推出“乘公交逛动物园”双惠福利活动,中山公交集团同步推出萌态十足的Q版“深中跨市公交抱抱枕”,以及面向公众发起的深中跨市公交开通一周年纪念币征集活动,为文创热潮更添一把火。当前,中山公交集团已开发了18款主题文创产品,以“交通为媒、文化为韵”,巧妙融合了深中通道、双城人文特色与生活烟火气,让硬核工程“可触摸”、城市记忆“可收藏”、同城生活“可感知”。
深中跨市公交抱抱枕。
紫马岭动物园门口,出示深中跨市公交乘车凭证的游客有序排队验票,其中不少是带着孩子的家庭游客;一路之隔的深中跨市公交博览中心公交枢纽站内,镶嵌着LED灯带的文创展示柜吸引着乘客驻足;两公里外的英联时代广场快速公交站台,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兴奋地指着绘有深中大桥剪影、中山地标建筑轮廓及中山公交集团“路小蚁”形象的B1线路公交车喊道:“妈妈快看!‘路小蚁’公交车来啦!”。验票闸机嘀嗒作响,文创柜台光影流转,公交站台欢声笑语,深中双城的故事正写在每个细节里,湾区的人文纽带在车轮滚动间正愈发鲜活生动。
精细运营保障通勤:
安全护航服务深中同城?
飞架珠江口的深中跨市公交,如同一条流动的彩虹,承载着双城百姓的出行期盼。为确保这条“公交彩虹”的安全畅通,在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和中山城建集团等部门指导下,中山公交集团联合相关部门体系化筑牢安全防线,构建起立体化安全防护网。从车辆选型开始便精益求精——采用动力强劲的大中型纯电动公交,每辆车都配备易燃挥发物安检仪、安全带报警系统等智能装置,关键部件实施“一日三检”制度。一年来,运营团队已开展12场涵盖台风、大客流等场景的实战演练,通过反复打磨应急流程,将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
在精细化运营方面,中山公交集团创新实施“五维协同”运营机制,通过体系化沟通协作、精准化接驳服务、智能化调度研判、动态化资源配置、人性化服务引导五大举措实现效能跃升。与深圳巴士集团建立的车型统一、票价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安全要求统一“四统一”机制,使两地调度响应时间缩短40%。马鞍岛L10接驳线等30余条深中跨市公交配套线路形成各镇街“一次换乘达深圳”的便捷网络,而基于大数据的T01B火炬线优化使早晚高峰运力匹配度达92%。党员志愿服务队累计2360人次的贴心服务,与“车票+门票”双惠福利等创新服务共同提升出行体验。云调度平台通过实时客流分析动态调配应急运力,在节假日大客流期间实现旅客候车便捷。
智能科技为安全运营注入新动能。走进中山博览中心枢纽站,安检机与人工复检形成的“双通道”安检模式,让危险品无所遁形;车辆搭载DSM驾驶员监控、DSC盲区预警、ADAS智能辅助驾驶、易燃品探测等智能安全系统,实时精准监测驾驶员状态及车辆运行,为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从制度设计到技术应用,从日常管理到应急响应,这套“七维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正在创造跨市公交运营的新范式。7项专项规范覆盖运营全场景,20个跨部门工作群实现快速响应,“车—路—站”三位一体的智能监控网络全年无休。正是这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守护,让“深中同城”的梦想得以安全抵达。
驾驶员落实出车前安全例检。
从连接到增值:
数字引擎驱动湾区融合质变?
当深中跨市公交的轮胎碾过深中通道的沥青路面,一场静默的数字变革正在云端奔涌。这条线路搭建的不仅是通勤通道,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数字网络,当数据洪流穿过深中通道的光缆,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图景已清晰可辨。
去年10月推出的深中跨市公交的月票梯度优惠,如春风般惠及万千乘客,10次9折、16次8折的贴心设计让精打细算的上班族们眼前一亮,每票最高58元的实惠让不少乘客笑称“省下的钱够买一周早餐”。数据显示,截至当前,深中跨市公交月票累计售出约1.1万张,单人最高购票记录为23张。这些数据表明,随着两地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深中跨市公交正在从单纯的旅游线路,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两地居民工作生活的重要交通纽带。
当乘客扫码购票时,智能票务系统正悄然编织着一张精密的运输网络。两地售票平台的深度融合,让班次余票在手机屏上一目了然;中信联名卡与移动“小福券”的跨界组合,更将乘车、消费、通信巧妙串联,重新定义都市人的便捷生活方式。“看,最近这班车还有座位!”在中山博览中心枢纽站,盯着实时更新的购票系统,准备前往深圳洽谈的创业者李先生兴奋地招呼同伴。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望着川流不息的人潮感慨:“我们不仅要让车轮转起来,更要让经济活起来。”如今,这条公交线已化身促进湾区融合的“黄金通道”,每天见证着设计师赶赴对岸的创意沙龙、老师傅传授传统手艺的跨城授课、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双城故事。
夜幕降临,末班车缓缓驶过灯火璀璨的深中通道。这条承载着湾区梦想的公交线路,正以其“硬联通+软服务”的独特魅力,将珠江口两岸紧紧相连。从优惠月票到智能调度,从单一交通工具到复合生活场景,深中跨市公交的创新实践,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消弭了心理隔阂。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再次升起,这条“民生纽带”将继续书写更多关于融合、发展与希望的双城故事。
来源:中山公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