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马来西亚华侨集资兴办“计程汽车”,广州开始出现俗称驻点和预约服务的出租车,但是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很缓慢,到19世纪60年代,广州人出行的机动交通工具还是以俗称“三脚鸡”的电动三轮车为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外事、外贸和旅游活动日益频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租车作为影响人们“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之一“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也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得到了迅猛发展,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 “名片”和“门面”。
在广州说起出租车,就不得不提到白云出租车,1979年,白云出租车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实施“扬手即停、计程收费、电话约车、24小时服务”的新型便民服务方式,成为了出租车真正为大众服务的最根本性标志和特征,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开创了中国出租汽车新时代,被评为广州市改革开放十件大事之一。
从上个世纪中期的电动三轮摩托车,到80年代的红色夏利小汽车盛行,跨越大气舒适的红旗、伊兰特、索纳塔、雷凌,到现在更环保更美观更舒适的纯电动SUV出租车……伴随着新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广州出租车这张名片实现了四代的飞跃,而透过出租车的变迁,可以看到广州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50后”交通人的时髦婚车
今年62岁的谭浩平,从广州市交通运输职工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交通行业,加入白云出租车公司,一直努力打拼在出租车行业不同的岗位,他个人成长的经历,恰恰就是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租车的蓬勃发展历程。
很多广州人对出租车的初印象基本都停留在“红的士”。自从1979年白云出租车公司推出可以“扬手即停”的“红的士”之后,招手就能上车,计价公开透明,全天候无休服务……这些“红的士”受到了市民大众的追捧和青睐。对于这个新鲜事物,当时的媒体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谭浩平笑言,80年代的时候,他几乎每星期都会在白云公司里碰到来访的媒体记者,连前苏联塔斯社的记者也采访过他。
而最让谭浩平自豪的,是市民大众对这些“红的士”的喜爱。当时年轻人结婚能够租上两三部“红的士”作为婚车,那是相当时髦和有面子的事情。“当年我结婚的时候,婚车也是用了时髦的‘红的士’,当时很多人都很羡慕呢。”谭浩平翻着相册中一张张当年的结婚照,对于当年的点滴记忆犹新。
在之后的短短10年的时间内,广州市大量引进日本和东欧国家生产的蓝鸟、伏尔加、拉达等小汽车,广州出租车数量迅速增加,出租车由395辆猛增至8700多辆,越来越多的“红的士”日夜穿梭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里。谭浩平也完成了从从汽车修理工到司机队伍的管理者的转变,从几百台车到管理1000多台出租车。“改革开放给予了我挑战,也同时为我带来机遇,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谭浩平谈到。
如今虽已退休了,谭浩平依然关注着公司的动向。紧跟着新中国发展的伟大步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白云公司从当年仅有100人的单位,发展到如今拥有14000人的华南规模最大的出租车集团,从改革开放初期首创扬手即停,到如今巡游与网约并存,且积极探索自动驾驶领域的百花齐放。白云公司率先打造“党员示范车”和“党员司机工作室”党建品牌,服务质量常年名列广州第一,以优质服务口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们都赶上了好时代,所以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司机大家都特别用心,把服务市民出行作为一份神圣的责任。”谭浩平充满自豪。
“60后”老广“的哥”的广交会约定
今年58岁的李辉喜欢看窗外流动的风景,喜欢自由的工作,在1996年4月,他选择从事出租车司机的工作,转眼间已经在广州开了23年出租车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老广司机,李辉对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有着深厚的感情。
有着中国最著名的“经济会展名片”之称的广交会,在很多人记忆中首先想到的是,雄伟壮观的琶洲展馆,西装革履的外贸从业人员,金发碧眼、说着各种腔调简单的中文的外国采购商。而在李辉记忆中,广交会是又一次与外商交流、宣传广州的机会。
“在广州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广交会吧,每届广交会开幕,新闻报纸都有广交会的报道。”李辉说,“自从加入白云公司以来,我每年两次参与广交会的服务保障工作,都有20几年了。”
每年两届广交会,李辉都会早早做好准备,擦净爱车,检查车况,整理好自己仪表,每件事都一丝不苟。李辉还跟读大学的孩子学了几句英语“傍身”。"Welcome to Guangzhou,have a nice trip."李辉的英语虽然带着广州腔,但说得很溜。“每届交易会期间,我们都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代表的是广州的形象,说上一两句英语可以拉近与外商的距离。”
“在广州,变化最大的就数交易会了,以前的交易会在流花路那边举行,会场在几条主要道路的交界处,所以每次交易会期间,都会造成道路拥堵。现在会场搬到了琶洲,规模更大,来往的宾客更多,出租车保障也更有秩序了。每次广交会我都尽力多跑几趟,多为客商提供便利。”
多年来,李辉师傅积极参加广交会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工作,热情待客,服务优质,为外商客人介绍广州特色和名胜风景,受到市民和外商肯定和称赞,也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乘客朋友。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来自意大利的客商Marco。在2012年秋季交易会期间,李辉在希尔顿酒店接载了Marco和他家人去机场。到达机场后,Marco把随身携带的装着护照和机票的背包留在车上了。李辉发现背包后马上开车返回机场,跑到国际航班出发区寻找Marco。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辉终于找到了Marco,并递上背包。接过李辉送过来的背包,Marco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上飞机前,Marco存下了李辉的电话,说下次再来广州一定要再坐他的车。第二年的广交会,李辉果真接到Marco的电话,从此二人开始了整整7年的广交会之约。每年的广交会,Marco都会打电话给李辉预约期间的所有用车需求,李辉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这段异国友情让李辉记忆深刻,小小的善举换来了外国友人的信任,这至今仍让他深受鼓舞!
“广交会是世界了解广州、了解中国的平台,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我很幸运能为自己城市的发展出一份力。”李辉说出自己的心声。
“70后”追梦“的哥”见证城市新变迁
1999年,当时还是小年轻的黄涛从老家来到广州,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作为万千追梦人当中一员,黄涛真心热爱这份工作,一直用心去服务好每一位乘客。十九年来,黄涛接载过不下20万名乘客,得到乘客的赞许无数。
来了广州20年,黄涛每天驾驶出租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和外地乘客聊得最多的就是广州的巨大变化,那时候这条路还没修好,那时候那个广场还是一片农田,这位出租车“活地图”,对广州各处景点如数家珍,尽是为乘客介绍广州的美丽。
“我刚开始做出租车司机的时候,那时候广州的城市建设还不完善,路也不好走,很多地方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每次走那些路,都战战兢兢,是对我车技的考验啊,生怕乘客对广州留下不好的印象。现在可就不一样了,到处都是宽敞平滑的道路,还有环城高架,很多地方都便捷了。” 黄涛感概到,“看着广州这些年来的变化,我也很感触,仿佛跟广州一起成长。”
因为热爱这个城市,黄涛夫妻俩一起在广州努力打拼,尽管家庭并不宽裕,但一家人也其乐融融。如今,经过多年的默默耕耘,黄涛在广州安了家,也置了业。“广州吃的东西很丰富,游玩的景点也很多,特别是珠江两岸的夜景,非常漂亮,特别受游客欢迎!”说起广州的美食和景点,黄涛就滔滔不绝。今年春节,黄涛一家也加入到反向春运的大潮中,将父母从老家接来广州过节,带他们品尝广州美食,游览广州美景,一家子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让他感到最欣慰的是,子女在公办学校读书,教育也有了着落,“城市的政策让我们免却后顾之忧,我们可以在这里努力工作、安心生活,孩子在这里可以接受到很好的教育,我和妻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孩子能得以成才,为国家多做贡献。这对我们做父母来说,是最值得开心的事情了。”黄涛怀着感恩的心,秉承自己一贯的优质服务,为孩子作表率,为社会作贡献。
“80后”交通人传承父辈的初心
叮铃叮,叮铃叮……,出生在80年代的区仲贤,小时候住在广州老西关的骑楼建筑群,推开窗户,总会听见路上传来源源不断的自行车铃响声。
小学三年级前,区仲贤的母亲每天都骑自行车送他上学。“每次经过人民桥或海珠桥时,我们总会看到桥面挤得满满的自行车行进队伍,很是壮观。”
小学四年级后,区仲贤开始自己独自乘坐公交车上学。“记得以前的公交车是里面有个圆盘连接着两节车厢的,我最喜欢站在中间的圆盘上面,每次公交车转弯时,中间的圆盘就会跟着车厢转动起来,特别有趣。”老式的公交车,行驶在不平整的道路时,车上的木地板会随着车身的摇摆传出“吱吱”的响声,如果遇上坑洼的地面公交车的玻璃窗还会“哐哐哐”地响。“吱吱吱……哐哐哐……”这种老式公交车的专属声音,是区仲贤童年印象最深的记忆。
80年代的广州,道路上很少有私家车在行驶,除了公交车和自行车,出租车算是那时相对高端的出行方式了。“幸运的是,当时我父亲正好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区仲贤每次说起父亲都非常自豪。偶然的一次机会,5岁的他坐上了父亲驾驶的出租车,体验了一番“扬手即停”的打车模式,沿途看着窗外不少人向他挥手,十分新奇有趣。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打的”也自然变成了平民化的出行方式,车质车况和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如今区仲贤也成为了一名交通人,他奋斗在出租车服务监督工作第一线,和众多“的哥”“的姐”一起并肩作战,努力为每一位乘客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无论是春运还是五一、十一黄金周,或是广交会、《财富》论坛等重要会议活动,区仲贤日夜坚守,用心去落实做好疏运保障工作,守护乘客平安旅途。“可能是传承吧,我爸爸也是交通人,薪火相传,我也有交通人守护大众出行的使命感。”
每个人都听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却少有人知道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在广州城市的高速发展历程中,交通人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他们用友爱守护乘客的美好出行,把羊城的温度传递、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