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都市快报

英国伦敦兰卡斯特门车站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地铁,伦敦地铁就好像可口可乐、宝马汽车一样出名。她昨天迎来了150岁的生日。
伦敦地铁的小圆盘标志
纪念活动一大堆
据报道,伦敦市最重头的庆祝活动应该要算1月13日的特别列车纪念之旅。
这趟列车将搭乘300名嘉宾,从奥林匹亚车站开到摩尔盖特,总长度比1863年地铁第一天开通的距离略长一些。拉动车厢的蒸汽式车头是1898年制造的“都市一号”。它在1963年纪念地铁百年诞辰后被卖给了白金汉郡铁路中心。经过一些火车发烧友的整修,“都市一号”重新焕发了青春。在列车行进过程中,车厢的门将会故意敞开,使得蒸汽涌入车厢。而这样做的目的,正是让乘客体验到150年前乘坐地铁的感觉。
此外,伦敦市还有一系列与地铁相关的纪念活动陆续举行:英国皇家造币厂将发行一套2枚装、面值2英镑的纪念币,地铁公司则推出特别设计的公交卡。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你和地铁的故事”特别栏目,吸引观众投稿。这些纪念活动将贯穿整个2013年。
已有150年历史
19世纪中叶的伦敦,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但伦敦人当时穿梭市内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仍是马车。由于城市人口的膨胀,伦敦的街道也变得拥挤不堪,以至于有时候坐马车还不如直接走路来得快。为了给大批市民出行提供便利,有人开始考虑更为先进的交通方式。
1825年至1843年间,马克·布鲁内尔爵士和他的儿子伊斯姆巴尔德雇人修建了一条穿越泰晤士河的隧道,用于马车通行。受到启发,伦敦市律师查尔斯·皮尔逊最早提出了修建地铁的计划。也许是理念过于先进,起初有许多伦敦市民并不接受修建地铁。有人甚至将满是烟雾和蒸汽机鸣叫声的地下车道,比作但丁《神曲》中描写的地狱。
经过多年讨论,1854年,伦敦开始修建市郊6个站点。1855年,伦敦议会正式批准了修建连接帕丁顿站和法林顿大街的地铁线路。大西铁路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该公司还同意设计特别的列车以供地下铁路使用。
但是地铁在修建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资金缺乏的困扰,导致工期的推迟。在修建铁路工程期间,皮尔逊提出“铲平”伦敦肮脏的贫民窟,把居民都移到市郊,市政府负责修建新的住所,而地铁将这些新的居民区和市中心连接在一起。1859年,皮尔逊说服伦敦城市公司资助地铁。遗憾的是,在地铁完工前,他去世了。
尽管皮尔逊从未直接参与管理伦敦地铁,但后人普遍将他视作最早的地铁梦想家。1863年1月10日,伦敦地铁正式开始营运,当天就有4万人成为首批乘客。当时的地铁只有7个车站,总长5.6公里。在最初的半年时间里,每天搭乘的旅客人数达到了2.6万人,当年运送的乘客达到了950万人次。
纪念品每年可赚250万英镑
经过了150年的发展,如今伦敦地铁已经拥有12条线路、361个站点,总长度超过了400公里,为伦敦750万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方式。
伦敦地铁总经理布朗说,伦敦地铁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上个世纪城区的扩大,到金融区的发展,以及去年为女王庆典和奥运会的举办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后伦敦地铁还将继续更新车辆、信号系统和轨道,为伦敦在英国经济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提供21世纪的交通保障。
伦敦交通博物馆商业总监麦克·沃尔顿说:“从上世纪20年代左右,伦敦交通局就开始向公众出售海报和大幅地图。”
目前,这个博物馆每年通过官方的销售可以挣得250万英镑,而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像地铁主题T恤和茶壶等在全伦敦商店和摊位上售卖的商品。
“小圆盘标志(伦敦地铁标志)和地铁线路图珠联璧合,将伦敦的地上地下打造成了一个整体”,伦敦一家广告机构的首席战略执行官尼奇·克拉普顿说,“作为土生土长的伦敦人,这就是我心中的伦敦。”她甚至认为,伦敦地铁这一品牌和可口可乐、宝马汽车一样出名,甚至应该和卢浮宫相提并论。
伦敦地铁品牌和继承部门经理麦克·阿什沃斯说:“对于公司来说,伦敦地铁这个品牌就像黄金一样贵重。”
相关阅读:
地铁在伦敦通车不久后,又相继在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其他英国城市得到推广。在欧洲,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于1896年,开通了其国内第一条地铁线路。1901年,地铁在法国巴黎正式开通,并得到迅速扩张,甚至就连法国的历史、法国人的灵魂都在那些浪漫的车站名字上留下印记。他们用奥斯特里茨车站,纪念拿破仑大胜沙皇俄国的辉煌;用大仲马车站,表示对这位大文豪的尊敬。
在俄罗斯莫斯科,地铁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当年,在“首都地铁是全国的事情”的口号激励之下,拥有建筑、制造、运输等专长的工人,大批建筑系大学生,刚刚脱下军装的战士和艺术家从全国各地赶来,如火如荼地参与到地铁建设中。如今,莫斯科的一些地铁站还能看见当年的壁画、装饰,很容易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苏联时代。
就在1861年,地铁通车前两年,英国《泰晤士报》还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只有疯子才会坐上地铁,在漆黑一片的地下穿行。而时至今日,地铁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不管是在东京还是纽约,每天都有数百万人次的乘客乘坐地铁。如同“小心空隙”的提示音一样,地铁已成为许多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